





辽公网安备 21011102000115号
编者按:2022年7月9日,我国著名美学家、诗人、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向峰先生仙逝,享年91岁。沈阳城市学院校长徐伟浩教授刊文纪念,该文章发表于《晚晴报》8月2日第8版。
全文如下
辽河情思万古流
徐伟浩/文
早就知道王向峰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美学、文艺学大家,是著作等身的大学者,但真正与先生相识相知,还是因为共同的辽河情结。
辽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2018年5月,沈阳城市学院出于研究和弘扬辽河文化的初衷,组建了辽河文化研究院,并举行了辽河文化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邀请了省内18位知名的文博专家、文化学者前来出席年会,并聘请他们为特约研究员,向峰先生是其中之一。向峰先生在发言中对城市学院此举大为肯定,并当场赋诗一首《咏辽河》:“滚滚辽河万古流,无私泽溉几春秋。丰饶文化无专属,今日幸归城院收。”赞誉沈阳城市学院成立辽河文化研究院,是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壮举。向峰先生和专家们的支持,让我坚信开展辽河文化研究,打出“辽学”这面旗帜,这条路虽然榛莽丛丛,却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此后,向峰先生就一直关心、关注着辽河文化研究的进程,我们的交流也多了起来。先生对辽河文化研究的选题方向等,给予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2020年9月,当我们再次举办辽河文化研究高峰论坛时,向峰先生作了题为《初识辽河文化的历史构成》的主旨演讲。向峰先生从作为辽河文化源头的红山文化、辽河文化圈的历史依托、清代辽河地域的学人和中原官宦游人与流人对辽河文化的贡献等方面,对辽河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他提出,考察辽河文化,必须看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殊构成与相互影响,承认其各自的存在与价值;要对中华文化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和人物进行专题性研究;还要从总体设计出发,研究构建“辽学”体系。这些富有创见的中肯意见,深孚我心,一直指引着我们开展“辽学”研究的努力方向。
后来读了向峰先生的一些文章和著作,知道了向峰先生浓厚的辽河情结,原来是长在骨子里、流在血脉里的。向峰先生撰写的《辽河赋》,刊刻在东西辽河汇流处的石碑上,先生撰写的无数以辽河文化为主题的诗文,经常见于报章和文集。2020年,向峰先生出版了一本新书,名字叫《辽河水润千章秀》,是他为辽沈地区学者的文艺作品撰写的序评文章的结集。当问及此书的书名如何得来,向峰先生说:“不论对我还是对这本书,‘辽河’二字都含有深义。我出生在辽中县南部的一个叫大岔的村庄,西有辽河,东有浑河,皆距我家七华里。我少年时代曾在两条河中都泅渡过。辽河是我记忆中的故乡之河、生命之流。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在外省读书时,我每天都去阅报室看辽宁的报纸,出国期间也要上网看辽宁和沈阳的消息,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由此,我对于辽宁的文学艺术也觉得是文化同根,生命相系。我觉得辽宁的文艺作品,都是从辽河流脉里涌动而生,无不浸润着辽河的灵秀。辽河也是我文化灵感的资源,如平地注水,其水就湿,所以此书叫《辽河水润千章秀》。”
辽河,是向峰先生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和不竭源泉,也是他最后要回归的精神家园。去年,得知向峰先生住院后,我想去医院看望,他婉言谢绝了。在与病痛搏斗了一年之后,先生与世长辞,临终前还在校改书稿。去世前五天,先生还写了一首小诗《乡愁》:“离家七十载,犹念故园亲。今日归乡土,卧听逝水音。”读到这首平白如话的小诗,我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强大深沉的情感,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这是向峰先生在与他深爱的这个世界作最后的告别啊!他要走了,要回家了,回到阔别几十年的故乡,静静地听辽河西去,浩浩汤汤,昼夜不息……
向峰先生用一生的热爱与赤诚、才情与哲思,书写了对辽河深深的爱。我想,向峰先生应该是化作了辽河上空一颗璀璨的星星,继续观照着家乡的万古江河。
辽河文化研究院
沈阳城市学院辽河文化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5月25日,是沈阳城市学院投资建立的以研究辽河地域文化为主的研究机构。辽河文化研究院旨在梳理辽河文化发展脉络,深入挖掘、传承优秀的辽河文化;推进辽河文化的研究与应用,构建辽学研究体系;阐释、宣传辽河文化精髓,推动提高辽河文化在全国地域文化中的地位,增强辽宁人的文化自信;加强对辽河流域治理及旅游开发等的智库性研究,为辽宁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贡献智力支持。
辽河文化研究院拥有辽河文化方志馆、辽河文化博物馆、辽河文化艺术馆和辽河文化资料数据库(简称“三馆一库”)。其中辽河文化方志馆藏有辽河流域史志书籍、历史文献、年鉴及地情资料和全国其他省省志及年鉴;辽河文化资料数据库拥有公开出版的历史书籍、全国各省市县地方史志及年鉴、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及各种报刊杂志公开发表的论文。辽河文化研究院将以“三馆一库”为平台,汇聚省内外热衷研究辽河文化的专家学者,构建辽宁地方学研究学术团队,全力开展辽河文化研究,以弥补辽宁地方文化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
该院是辽宁省社科联批准的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省教育厅批准的辽河文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以及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先后承担了《东北工业影像发展历史研究》《辽宁文化旅游品牌塑造与推广策略》《辽河文化资料数据库建设》《辽河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辽河文化内涵及主要特征研究》等省市研究项目。组织编纂《辽河古代文化史》《辽河近代文化史》《辽河现代文化史》《辽河风物志》《辽河名人辞典》《辽河工业文化史》《辽河商业文化史》《辽河民俗文化史》《辽河文化遗产通览》《辽学丛书》《辽学研究论集》等,其中,《辽学研究论集(一)》《辽学研究论集(二)》系辽河文化研究高端论坛成果,已经出版。